儒、道、佛对于“出世与入世”的不同理念

on 生活 lives

儒、道、佛对于“出世与入世”的不同理念

一、儒家:“无所为而为”。

“为”就是做事,如果做事情都是有目标,那就是“有所为而为”,反之就是“无所为而为”,是指不把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当成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,而是这件事情本应当作,这件事本身就有其价值,这件事就是这件事的目的,这件事不是通往另外一个目的的途径,这样做事就是“无所为而为”,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。甚至,我们做了种种的事情,并不是为了达到一种有利的结果。

比如:如果我所在的城市只有两家医院,对于这座城市来说缺医少药,我开了一家医院,但是过了半年,因为我不懂运营、不懂经济、不懂管理,半年后我都无法给医生和护士开工资了,医院无以为继,那么我只能把医院关闭了。那么,对于我,这叫失败吗?
这不叫失败,因为在这半年,我至少做成了两件事,第一:开医院救死扶伤、减少病人和家属的痛苦;第二:在这个城市开了这家医院,让别人知道了,这个地方确实需要一家医院,然后别人在这里开了医院,开医院的那个人获利了、去医院的人也得到了治疗。
所以,开医院这件事本身就有价值,本身就是本身的价值、本身就是本身的目的。

二、道家:“无为而不为“。

中国人讲的“无为”,不是不做事,而是指:不人为的做事。汉字“人”和“为”这两个字合起来,就是另外一个汉字:“伪”,“伪”就是造作。道家和儒家都是中国哲学,虽然儒家、道家有区别,但是儒家和道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和主张:天人合一。只不过,区别是:儒家的重点在与人、而道家的重点在于天。道家认为人生的幸福都来自于天,人的麻烦、痛苦都来自于人自己。所以,从这个出发点,道家让我们做减法,减去人为的因素,减得越干净越好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八章讲修道最高境界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损就是减少,减少人为的因素。天道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胃,所以人是一定要吃饭的,吃饭这件事符合天道,但是如何吃饭?吃饭不是非要吃到法国大餐、山珍海味才是吃饭,这就不对了,这就“人为”了。

有个朋友每天吃6种保健品,他给我介绍了每种保健品的重要性,我听到之后就想起来战国时列子的一句话:“生非贵之所能存,身非爱之所能厚。”我们对生命百般呵护、百般宠爱,可即使如此,生命、身体就能存、能厚了吗?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离着道家的观念是多么的远。所以,不吃任何的保健品,而是吃饭。“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”,肚子饿了才去吃饭,吃饭不要十分饱就不要吃了,要求饱了,就是“人为”了。吃饭如此,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,都要做减法。

在生活中,按照道家的原则,要“无为”,第一步就是先把自己退出来、要退干净,在那个麻烦的事情中没有来自于你的任何人为因素,这是第一步一定要做的事情。把自己从这件事情中退出来之后,要退的非常干净和彻底,然后再看这件事情的演变,终于发现这件事情要去处理的时候,再去处理,这时候处理的时机恰到好处、处理的方式合乎天道。这样就能达到“无不为”的效果。

道家讲我们了解天道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减法,减去人为因素,这时候就能领会天道。顺应天道,就会人生幸福了。

三、佛家“无心而为”。

佛家也是鼓励做事,“无心”不是不仔细、不认真,更不是一些人理解的“空”(不做事)与“色”(表象),如果确实要空掉的话,那么离开这个世界就最“空”了,那佛学就成了就成了教人自杀的学问。显然,佛学不是这样。

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“来历”的,我们都是带着“东西”来到这个世界,这个不是父母精卵结合基因所给、也不是社会环境所带来,而且我们到这个世界来过“多次”。这件事情,超出科学思考的范围,无法用科学来解释,而全靠悟性去领会。

而,我们与生俱来所带来的“东西”就是“业力”,是累计多世、多年、多事的善果、恶报。

我们没法跟大人物,比如国家领导人那么比,因为他们“业力”甚大,有大责任牵涉在身上,注定要为了国家、民族的存亡、发展而努力一辈子;而我们普通小老百姓“业力”小,而是过好照顾好自己喝最关心的人就可以了。

“业力”大往往晚景凄凉,“业力”小往往能得“善终”。

例子:高如唐高祖李渊,当玄武门之变,二儿子李世民杀了大儿子太子李建成和三儿子李元吉,甚至连儿媳、孙子全都被杀。事后,李渊被迫退位,眼看亲生的几个儿子自相残杀,虽然换来后世的大唐盛世,可51岁的李渊终究是肝肠寸断。我想,那个时候,他可能想还不如做一个老百姓,能儿孙满堂,而非想得“最是无情帝王家”的显耀。所以,“业力”很大也就责任极大、付出极大,甚至超出一般人的想象。

说回来,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:有时候突然一个想法出来了,不受自己的思想、想法支配,可能叫灵光一现,这个想法就出现了。还有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叫“埋在心里”的愿望,这个愿望不由自主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现在心里,愿望出现之后,我们只能在实现愿望的时候有路径选择、方式方法的自由,但是那个愿望确实像是灯塔一样在模糊的远方。也就是说,愿望不由你选择,这个愿望就这么来了。你可以选择不做,但是总觉得心里不甘,而且事情往往都会不自觉地往那个方向发展。

其实就是“业力”“规定”了一个方向。

做事就是消业,所以我们不求结果,最好是“没有结果”。一旦有求结果,就可能“旧业未消、新业已造”。但是,事情都会有一个结果,但是这个结果如果跟你没有关系,那么这个“业”就跟我们没有关系,那么这就是“无心而为”:事情认认真真的做,不求结果,而且暗中期待这件事“没有结果”,禅宗表达的最好,也就是“除心不除事”。

本文同步发布于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64850327149918436


添加新评论